平安銀行數字化轉型的“蝶變”之路
[科技信息人]當數字化成為時代主體,通常被冠以“傳統”稱號的銀行紛紛跳出原有賽道,投入數字化轉型大軍中。然而,愿意花費大力氣,結合自身業務需求、所處階段進行數字化變革的銀行并不多,平安銀行則是新賽道上當之無愧的先鋒。
9月10日,《歐洲貨幣》在其官網揭曉了“2020年度突出大獎”評選結果,繼7月中旬拿下“亞洲較優數字銀行”后,平安銀行再度斬獲“全球較優數字銀行”,成為先家獲得該獎項的中資銀行,也是先家在同一年度包攬《歐洲貨幣》全球及亞太區“較優數字銀行”的中資金融機構。
國際有話語權媒體《歐洲貨幣》對此有一段非常有力的評價:“自2015年來,這家總部位于深圳的銀行采取了大刀闊斧的徹底變革。正所謂不破不立,平安銀行幾乎從內部進行了自我顛覆。”在獲獎詞中,《歐洲貨幣》評委會還重點突出了平安銀行在數字化資金投入、團隊建設和口袋銀行APP等方面的亮眼表現,并表達了對平安銀行內部創新能力的認可,認為“平安銀行樹立了屬于自己的數字化銀行全新標準”。
當前,金融科技的討論熱度逐步回落,數字化轉型浪潮下的數字銀行牌照、數字金錢試點、數字科技成為新熱點,平安銀行無疑已經在這條通往未來的賽道上占據有利位置。
科技帶領“蝶變”
數字化是一家銀行的戰略選擇,但不是“主角”。因此,數字化變革的突破,首先應根據自身資源稟賦,構建整體規劃,并持續地進行科技投入。
正是基于對數字化轉型大勢的判斷及對自身資源、需求的理解,2016年10月,平安銀行提出“打造中國突出、全球前的智能化零售銀行”的發展目標,確定“科技帶領、零售突破、對公做精”的策略方針,拉開轉型大幕。
四年間,在整體銀行業搶灘零售市場的局面下,平安銀行脫穎而出,零售資產規模占比、利潤貢獻等各項指標迅速躋身行業前列,零售也成為平安銀行一面旗幟。
平安銀行董事長謝永林認為,之所以能后來者居上,關鍵原因就在于“平安銀行從轉型開始就完全用科技、互聯網的模式重新規劃零售業務”。
“我們引入了純互聯網人才蔡新發,主導零售業務轉型,他的到來將純互聯網思維、前IT科技和金融應用融會貫通,更重要的是,他跳脫出傳統金融行業的視野,引入了近300位大數據、人工智能專家,讓平安銀行更像一家互聯網公司。”謝永林說。
在此基礎上,平安銀行建立了一套支持數字化的組織架構、人才機制和激勵文化,真正確保數字化轉型不會變為一句空談。
在成長為國內智能化零售銀行前頭的過程中,平安銀行零售成本收入比反而逐年下降,這是數字化戰略落地的更好呈現,“我們用科技打破了傳統銀行發展零售的高成本收入比‘魔咒’”。
有趣的是,謝永林將平安銀行在科技方面的規劃、投入形象比喻為“蓋大樓”——“平安金融中心開工動土四年,樓高不過圍欄,但此后一年半,600米大樓就拔地而起。”
在他看來,前幾年平安銀行一直在打基礎,根基穩了,就能支撐未來全行實現更快的增長、更好的轉型。“從現在的業績增長情況看,我們已經過了臨界點,開始進入正向回報曲線一側。”謝永林如是說。
面向未來,科技依然是平安銀行重點投入的領域。平安銀行在多范圍升級的新三年戰略中提出,將著力打造“數字銀行、生態銀行、平臺銀行”三張名片。
其中,在數字銀行方面,要做到決策“三先”(先知、先覺、先行)、經營“三提”(提效益、提效率、提產能)、管理“三降”(降成本、降風險、降人力)。
“我們有信心在新的三年,借助集團科技優勢,依托現有科技能力,在下一個發展周期中穩健起飛,兌現承諾,把平安銀行的科技屬性、科技特色越做越鮮明。”謝永林表示。
“數據”驅動數字化轉型
如果說數字化轉型是目標,那么數據治理與IT能力建設就是重要基礎,是一家銀行能夠多大程度上實現數字化的“木桶短板”。
事實上,銀行對于大數據并不陌生。通過長時間的積累,各家銀行都擁有大量具有極高價值的歷史數據,但這些數據往往存在于不同業務線上,由于收集及統計標準不一、部門取數權限等原因,導致有數不能用、有數不會用、有數就濫用。
一些銀行已經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,并將數據治理提到全行數字化轉型的關鍵位置,著力提高數據資產的ROA(資產回報率)。
以平安銀行為例,四年來,平安銀行持續做好數據整理及清洗,給數據打標簽,提高底層數據的標準化、標簽化、顆粒化、流程自動化、應用智慧化能力,這些基礎工程也為AI學習積累了充足的樣本和案例。
“數據是科技的血液,假如不愿意做這些‘臟活’、‘累活’,那積累的海量數據就是一片垃圾。”謝永林說。
謝永林透露,為了更好地訓練智能客服機器人,平安銀行專門成立了一個200人的坐席團隊,每天處理數萬筆客戶電話記錄,將客戶錄音信息整理成知識條目,錄入系統成為訓練樣本,包括營銷、陪練、審批等機器人都是一樣的模式,而這樣的投入平安銀行堅持做了三年。
有了統一標準、口徑的底層數據,打造強大的大數據中臺就有了可能。銀行可以將復雜的大數據處理技術封裝起來,將數據以服務API的方式提供給前臺應用,提升業務開發及運行效率。
以平安銀行打造的智能產品中臺為例,通過固化相關功能模塊,大幅提升產品上線效率。在這套新機制下,平安銀行小企業數字金融產品更快一日上線,產品平均上線效率提升三倍,研發人力成本減少40%。
如今,平安銀行已打造產品、客戶、知識、人員、案例五大基礎數據庫,營銷、客服、陪練、審批四類機器人正式上崗。目前AI客服占比90%,AI客服月均服務客戶量是去年同期5倍,節約坐席人力3000人,客均運營成本下降了38%。
今年上半年,平安銀行繼續加快數據服務平臺建設,夯實五大基礎數據庫,上半年建立各類經營分析指標超1000項,優化標簽7000余項,增強了客戶畫像、千人千面、客戶經營分析等領域的數據服務能力。
此外,AI平臺方面,平安銀行構建了一站式的機器學習平臺,實現從建模到發布全流程的自動化,上線模型服務超過600個;數據治理方面,通過建設數據資產管理平臺、統一數據指標標準等措施提升數據全生命周期治理能力,上半年完成600多項基礎數據標準和近500項指標標準的制定。
打造不一樣的“數字化銀行”
科技帶領戰略之下,平安銀行的數字化思維已經滲入全行各大業務條線,并多范圍賦能于產品創新、客戶服務、業務運營和風險控制等經營管理各個領域,推動業務流程、經營管理全線上化。
客戶經營方面,2017年初,平安銀行合并此前的零售業務三大APP,以全新的口袋銀行APP作為零售客戶線上經營主陣地。新口袋銀行不斷升級優化,通過AI算法實現千人千面,通過主賬戶功能引流集團生態客戶。截至6月末,平安口袋銀行APP注冊用戶數破億,是四年前的四倍,月活躍用戶數近3200萬戶,是四年前的近五倍。
此外,平安銀行正在打造口袋財務APP的多范圍升級版——“數字口袋”。這是平安銀行對公客戶的經營平臺,客戶只需注冊一個互聯網賬戶,就可以直達全集團的各類金融、非金融服務。
“實際上是實現了對公業務由客戶思維到用戶思維的轉變,批量化獲客更加便捷。同時,平臺還可以沉淀企業各類經營數據,為銀行融資服務提供授信依據。“謝永林稱。
為做精做強頭部客戶、基石客戶,平安銀行還以“科技+服務+場景”新模式重構供應鏈金融服務優勢,打造“平安好鏈(應收鏈)”精品業務,以開放、共享的經營理念,通過區塊鏈、大數據、人工智能等科技賦能,為行業產業鏈上下游長尾端小微客戶提供多元化、嵌入式的智能供應鏈金融服務。
風險控制方面,平安銀行建立了覆蓋產品級、客戶級、交易級的多層次零售風險模型,以完整的智能風險中臺為零售業務高速發展保駕護航。疾病期間,銀行零售業務普遍受到較大影響,但平安銀行的情況仍優于行業,恢復速度也比較快,就在于這套風險中臺的創新性和前性。
此外,平安銀行打造對公智能風控體系,利用大數據、生物識別等科技手段多范圍升級風控邏輯和風控手段,“讓我們有底氣去探索同業不敢觸碰的領域,開辟新的業務藍海“。
科技賦能風控還帶動了審批效率的大幅提升。上半年,平安銀行***新發卡量約420萬張,近90%通過AI自動審批;小企業審批授信的平均放款時間從7.8天縮減至2.2天,系統預警環節準確度達到80%,對于逾期客戶的提前預警高達100%。
內部運營方面,疾病期間,平安銀行運用各類移動APP、遠程辦公系統、遠程作業系統,有力保障各項業務運營;客戶經理通過“口袋銀行家”、“贏家”等移動APP進行客戶服務和營銷,超3萬員工通過云桌面、移動辦公APP(快樂平安)等系統進行遠程辦公。
基于對平安銀行數字科技能力的認可,此前,另一家國際有話語權媒體機構——“亞洲銀行家”一舉頒發了包含“中國較優手機銀行應用”、“ 中國較優貿易金融銀行獎”、“ 較優網絡安全產品”、“ 較優網絡安全和IT風險管理項目”在內的八項大獎給平安銀行,并且分別清晰地闡述了八項大獎的評選緣由。可以說,這既是對平安銀行綜合實力的肯定,也是對平安銀行領導理念、中心戰略、數字轉型文化的高度認可。
數字化轉型不止步,平安銀行希望樹立的是一個行業標志。恰如謝永林所言:“我們希望通過數字化經營能力的不斷突破,為中國乃至全球銀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成功樣本;我們致力于用更專業、更普惠的金融服務支持實體、支持產業、支持民生,踐行金融機構的初心責任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