萬物互聯,自動駕駛啥的,算是5g的3個主要方向
5g叫邊緣計算,把以前需要發回遠端服務器計算的數據,直接在近端處理,在時延要求高的場景下使用,比如說自動駕駛啥的,算是5g的3個主要方向之一,我們手機上網大部分是體現在另外的大帶寬方向上,還有另一個是物聯網,萬物互聯。其實5G還是應該優先部署在比如火車站、地鐵站、商場這種超高密度場所。
5G成片覆蓋根本沒有實際意義(高密度場景的5G速度和穩定性跟低密度區域的4G在體驗上不會有什么優勢,那第三方應用還是按照較低的標準去使用移動網絡)。這些地方屬于4G搞不定的地方,才需要升級5G來(或者說只有這些地方才值得5G投入)。這樣我們就不需要每隔一段時間就更換硬件來跟上時代配置,而是可以隨時變更套餐,遠程一鍵數據遷移,睡一覺配置提升就完成了鬧鐘還能及時響的那種。
而在配置上五六千和兩千多的差距不是一點半點。續航?終端機又不會發熱又沒多少功耗,起碼三天一充吧?配合快充,什么是續航?5G只能算是4G技術在帶寬和延時技術指標上的簡單升級,單站覆蓋能力更弱、能耗成倍提升,單站設備價格更高,運行維護成本更高,最終導致5G綜合成本至少3倍于4G,這是不爭的事實。
可惜某些人只會被各種概念輿論主導,對涉及產業的真實細節不了解。現在看來,5G基站更像是一個實驗室的半成品,但卻被通信基站設備商們說成了革命性的技術,推成了大規模商用產品,可以說世界主要通信設備商才是5G的最大利益獲得者,其次才是終端設備商,令人深思、也令人唏噓。